主页 > 名句 > 张籍的名句 > 凤林关里水东流,白草黄榆六十秋。

凤林关里水东流,白草黄榆六十秋。

出自唐代张籍的《凉州词三首·其三

凤林关里水东流,白草黄榆六十秋。

边将皆承主恩泽,无人解道取凉州。

凤林关里水东流,白草黄榆六十秋。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,白草、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。

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,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。

注释

风【fēng】林【lín】关: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(治所在今【jīn】甘肃临夏)境【jìng】内。位于黄河南岸【àn】。

白草:北地所生之草,似莠而细,干熟时呈白色,为牛羊所喜食。

黄榆:乔木名,树皮黄褐色。叶,果均可食。

六【liù】十秋:从吐蕃全部占领【lǐng】陇右之地至作者【zhě】写诗【shī】之时,已过去了六【liù】十【shí】年之久。

恩泽:恩惠赏赐。

凉州:唐【táng】陇右道属州,治所在今甘肃武威。代【dài】宗宝应【yīng】、广德【dé】年间沦于吐蕃之手。此地以凉州泛指陇【lǒng】右【yòu】失地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百度百科.中国网络文学联盟

创作背景

  安史之乱【luàn】以后,吐蕃族【zú】趁【chèn】虚大【dà】兴甲兵,东下牧马,占据了唐西【xī】北凉州等几十个州镇【zhèn】,从八世纪后【hòu】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。诗人【rén】目睹这一现实,感【gǎn】慨万【wàn】千,写了【le】《凉州词三首》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何国治 等.唐诗鉴【jiàn】赏辞典.上海:上【shàng】海辞【cí】书出【chū】版社,1983:763-764

鉴赏

  白居易在《西凉【liáng】伎》中写道:“凉州陷【xiàn】来四十年,河【hé】陇侵将七【qī】千【qiān】里。平时安西【xī】万里疆,今日边防【fáng】在凤【fèng】翔。缘【yuán】边【biān】空屯【tún】十万卒【zú】,饱食温【wēn】衣闲【xián】过日。遗民肠断【duàn】在【zài】凉【liáng】州,将卒相【xiàng】看无意收。”元稹的《西凉伎》也说:“一朝燕贼【zéi】乱中国,河湟忽尽空【kōng】遗丘。连城【chéng】边将但【dàn】高会,每说此曲能【néng】不羞?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【lún】陷未收的原【yuán】因,是【shì】守边将领的腐败无【wú】能【néng】。张【zhāng】籍的第三首【shǒu】诗正是表达这个思【sī】想主题,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【bié】。“凤林【lín】关里水东流,白草【cǎo】黄榆六十秋【qiū】。”这两句写景,点明【míng】边城被吐蕃占领【lǐng】的时间之久,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【sè】。“凤林关”,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。安史【shǐ】之乱前【qián】,唐朝同【tóng】吐蕃的交界【jiè】处在凤林关【guān】以西,随着边城【chéng】四镇的失【shī】守,凤林【lín】关亦已沦陷。在【zài】吐【tǔ】蕃异【yì】族野蛮掠夺、横暴奴役下【xià】,凤林关内,土地荒芜,无人【rén】耕种,岁岁年年只见寒【hán】水东【dōng】流【liú】,白草丛生,黄榆遍地,一片萧条。这里,诗【shī】人既用“白草【cǎo】黄【huáng】榆”从空间广度来写【xiě】凤【fèng】林【lín】关的荒凉,又用具体【tǐ】数【shù】字“六十【shí】秋”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【de】深重。“六十秋”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,从公元762年【nián】(唐代宗初年)四【sì】镇失陷,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,已是六十年还【hái】未【wèi】收复【fù】。国土失【shī】陷如此之久【jiǔ】,边民灾难如此【cǐ】之深,为什么【me】没有收复?原因在哪里?由此诗人发出【chū】了深【shēn】沉【chén】的感慨、愤【fèn】激的谴责【zé】。

  “边将皆【jiē】承主恩泽【zé】,无人解道取凉州【zhōu】。”前句【jù】写边【biān】将责任的重大。“皆【jiē】承主恩泽”,说【shuō】明了边【biān】将肩负着朝廷的重【chóng】命、享受着国家的厚禄、担负着【zhe】人民的重望,守【shǒu】卫【wèi】边境【jìng】、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【zhí】。然而六【liù】十年来【lái】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,这不是国政内虚、边力不足【zú】。后一句直指【zhǐ】原因:守边【biān】的将领无人【rén】提起收复凉州。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,却不【bú】去尽职守边、收复【fù】失地,可【kě】见其【qí】饱食终日、腐败无能。这【zhè】两句一扬一抑,对比鲜明,有力地【dì】谴责了边将忘【wàng】恩负义,长期失【shī】职,实在令人可【kě】憎可恨【hèn】,可悲可【kě】叹【tàn】。

 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,诗人【rén】不是从正面围绕主【zhǔ】题来叙述【shù】,而【ér】是从侧面落笔,这是此【cǐ】诗的一个显著特【tè】色。一、二【èr】两句从空间【jiān】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【de】灾【zāi】难,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【de】侵占罪恶,而【ér】联系最【zuì】后一【yī】句“无人解道【dào】取凉州”来看【kàn】,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【lái】谴【qiǎn】责边【biān】将【jiāng】,正是他【tā】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,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。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,严正谴【qiǎn】责边将无才无【wú】德,面对失去【qù】的山河【hé】熟视无睹。这一景一情,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【zú】句主旨的【de】表【biǎo】达,义正辞严,酣畅淋漓【lí】。

张籍简介

唐代·张籍的简介

张籍

张籍(约767~约830),唐代诗人。字文昌,汉族,和州乌江【jiāng】(今安徽和县【xiàn】)人,郡望苏【sū】州吴(今江苏苏州)1 。先世移居和州,遂为和【hé】州【zhōu】乌【wū】江(今安徽【huī】和县【xiàn】乌江【jiāng】镇)人【rén】。世称“张【zhāng】水部【bù】”、“张司【sī】业”。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,并【bìng】称【chēng】“张王乐府【fǔ】”。著名诗篇有【yǒu】《塞下曲【qǔ】》《征妇怨》《采莲曲》《江南【nán】曲》。1 《张籍籍贯考辨》认为,韩愈所说的“吴郡张籍”乃谓其郡望,并引《新唐书·张籍传》、《唐诗纪事》、《舆地纪胜》等史传材料,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。

...〔 的诗(387篇)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