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名句 > 韩愈的名句 > 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
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
出自唐代韩愈的《师说

  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【zhī】之者,孰【shú】能【néng】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【yě】,终不解矣。生【shēng】乎吾【wú】前,其闻道【dào】也固【gù】先乎【hū】吾,吾【wú】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【yì】先乎吾,吾从【cóng】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【hū】?是故无【wú】贵【guì】无【wú】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【zhī】所存也。

  嗟乎【hū】!师道【dào】之不【bú】传也久矣!欲人【rén】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【qí】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【jīn】之【zhī】众【zhòng】人,其【qí】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【yì】愚。圣人之所【suǒ】以为圣,愚人之所【suǒ】以为【wéi】愚,其皆出于此乎?爱其子【zǐ】,择师而【ér】教之;于其身也【yě】,则耻师焉【yān】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【jù】读者,非【fēi】吾所谓传其道解【jiě】其【qí】惑者也。句读之【zhī】不【bú】知,惑之不解,或师【shī】焉,或不焉,小学而【ér】大遗,吾未见【jiàn】其明也。巫医乐师【shī】百【bǎi】工【gōng】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【shì】大夫之族,曰师曰【yuē】弟【dì】子云者,则群聚【jù】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【ruò】也【yě】,道相似也。位【wèi】卑则足【zú】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!师道之【zhī】不复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【jun1】子【zǐ】不【bú】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【yú】!

  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【shī】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【zhī】徒,其贤不【bú】及孔【kǒng】子。孔【kǒng】子曰:三人行【háng】,则必有【yǒu】我师。是故【gù】弟子不必不【bú】如师,师不必贤于【yú】弟子,闻道【dào】有【yǒu】先后【hòu】,术【shù】业有专攻,如是而【ér】已。

  李氏子蟠,年【nián】十七,好【hǎo】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【xí】之,不拘于时,学于【yú】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师说以贻之。

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  古代【dài】求【qiú】学的人一定有老【lǎo】师。老师,是(可【kě】以)依靠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【jiě】答【dá】疑难问题的。人不是生【shēng】下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【yǒu】疑惑【huò】?(有了)疑惑【huò】,如果不跟从老师(学习),那些成为【wéi】疑【yí】难【nán】问题【tí】的【de】,就最终不能理解了。生在我前面【miàn】,他懂得道【dào】理【lǐ】本【běn】来【lái】就早于我,我(应该)跟从(他)把【bǎ】他当作老师;生在我后面,(如【rú】果)他懂得【dé】的道理也早于我,我(也应【yīng】该)跟从(他)把他当作老【lǎo】师。我(是向【xiàng】他)学习【xí】道【dào】理啊【ā】,哪管【guǎn】他的生年【nián】比【bǐ】我早还是比我晚呢【ne】?因此,无【wú】论地位高低贵贱,无论年纪大小,道理存【cún】在的地方,就【jiù】是老师存在的地方。

  唉,(古代)从师(学习)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,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!古代的圣人,他们超出【chū】一般人【rén】很远,尚且跟从老师而【ér】请教【jiāo】;现在的一般人,他们(的才智【zhì】)低于圣人很【hěn】远,却以向老师学习【xí】为耻【chǐ】。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,愚人就更加愚昧【mèi】。圣【shèng】人【rén】之所以能成为圣人,愚【yú】人之【zhī】所以能成【chéng】为愚人,大概都【dōu】出于这【zhè】吧?(人们)爱他们的孩子【zǐ】,就选择老师【shī】来教他【tā】,(但是)对于他自己【jǐ】呢,却【què】以跟从老师【shī】(学【xué】习)为【wéi】可耻【chǐ】,真是【shì】糊涂啊!那些【xiē】孩子们的【de】老师,是教他们【men】读书,(帮助他们)学习断句的,不是我【wǒ】所说的【de】能传授那些道【dào】理,解答那些【xiē】疑难问题的【de】。(一方面)不通【tōng】晓句读,(另一方面)不能解决疑惑,有【yǒu】的【de】(句读)向老【lǎo】师【shī】学习【xí】,有【yǒu】的(疑惑)却不向老师学习;小【xiǎo】的【de】方面倒要学习,大的方面反而放弃【qì】(不学),我没看出【chū】那种人是明智的。巫医乐师和各【gè】种工【gōng】匠【jiàng】这些人,不以互相学习为耻【chǐ】。士大夫【fū】这类人【rén】,(听到)称“老师”称“弟子”的【de】,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。问他们(为【wéi】什【shí】么讥【jī】笑),就说:“他和他【tā】年龄差不多,道德学问也差不【bú】多,(以)地位低【dī】(的人为师【shī】),就觉【jiào】得羞耻,(以【yǐ】)官【guān】职高(的【de】人【rén】为【wéi】师),就近乎谄媚了。”唉!(古【gǔ】代那种)跟从老师学【xué】习的风尚【shàng】不能恢【huī】复,(从这些【xiē】话里就)可以明白了。巫【wū】医乐师和各种【zhǒng】工匠这些人,君子们不【bú】屑一【yī】提,现在【zài】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【gǎn】不【bú】上(这些人),真是令人奇怪啊!

  圣人没有固定的【de】老师。孔【kǒng】子【zǐ】曾以【yǐ】郯【tán】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【lǎo】聃为师。郯子这些【xiē】人,他【tā】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【kǒng】子。孔子说:“几个人一起走,(其中)一定有(可以当)我的【de】老师(的人【rén】)。”因此学生不【bú】一定不如老师,老师不一定比学【xué】生贤能,听到的【de】道理有早【zǎo】有【yǒu】晚,学【xué】问技【jì】艺【yì】各【gè】有专长,如此罢了。

  李家的【de】孩子蟠,年【nián】龄十七,喜欢【huān】古文,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【dōu】普遍地学【xué】习了,不受时俗的拘【jū】束,向【xiàng】我学习【xí】。我赞许他能够【gòu】遵【zūn】行古【gǔ】人(从师)的途径,写这篇《师说》来赠送他。

注释

学者:求学的人。

师者,所【suǒ】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【yě】: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【dào】理【lǐ】、交给学业【yè】、解释疑难问【wèn】题的【de】人。所以,用来【lái】……的【de】。道,指儒家之【zhī】道。受,通【tōng】“授【shòu】”,传授。业,泛指古代经、史、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【zuò】。惑,疑难问题【tí】

人【rén】非【fēi】生而知之者【zhě】:人不是生下【xià】来【lái】就懂得道理。之,指知识和道理。《论语·季【jì】氏》:“生而【ér】知之者【zhě】,上也;学【xué】而知之者,次也;困【kùn】而学之,又其次之【zhī】;困而不学,民【mín】斯为【wéi】下矣。” 知【zhī】,懂【dǒng】得。

其为惑也:他所存在的疑惑。

生乎吾【wú】前:即【jí】生乎吾前者【zhě】。乎:相当于【yú】“于”,与下文“先乎吾”的“乎”相同【tóng】。

闻:听见,引申为知道,懂得。

从而师之:跟从【cóng】(他),拜他为【wéi】老师。师,意动用法,以【yǐ】……为【wéi】师。从师【shī】,跟从老【lǎo】师学习。

吾师道也:我(是向他)学习道理。师,用做动词。

夫庸知其年之先【xiān】后生于吾乎:哪【nǎ】里去考虑【lǜ】他的年【nián】龄比我大还【hái】是小呢【ne】?庸,发【fā】语词,难道【dào】。知,了解、知道【dào】。之,取独。

是故:因此,所以。

无:无论、不分。

道【dào】之【zhī】所存,师之【zhī】所存也:意思说哪里【lǐ】有道存在,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【zài】。

师道:从师的传统。即上文所说的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。

出人:超出于众人之上。

犹且:尚且。

众人:普通人,一般人。

下:不如,名作动。

耻学于师:以向老师学习为耻。耻,以……为耻

是故【gù】圣益圣,愚益愚:因此圣人更加圣明,愚人【rén】更加【jiā】愚【yú】昧。益,更加【jiā】、越【yuè】发。

于其身:对于他自己。身,自身、自己。

惑矣:(真是)糊涂啊!

彼童子之师:那些教小孩子的(启蒙)老师。

授之【zhī】书【shū】而习【xí】其句读(dòu):教给他书,(帮助他)学习【xí】其中的【de】文句。之,指童子。习,使【shǐ】……学【xué】习【xí】。其,指书。句读,也叫句逗,古人【rén】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【chù】。文辞意【yì】尽处为句,语意未尽而须停顿【dùn】处为【wéi】读(逗)。古代书【shū】籍上没有标点,老师教学【xué】童读书时要进行句【jù】读(逗)的教学。

句读之不知【zhī】:不知断句风逗【dòu】。与下文【wén】“惑之不解”结构【gòu】相同。之【zhī】,提宾标志【zhì】。

或师焉,或不【bú】焉:有的(指“句【jù】读之不知”这样的小【xiǎo】事)从师,有的(指“惑之不解”这样的【de】大事)不从师。不,通【tōng】“否【fǒu】”。

小学而大遗:学了小的【de】(指【zhǐ】“句【jù】读之【zhī】不知”)却丢了大的(指“惑之不解”)。遗【yí】,丢弃,放弃。

巫医:古时巫、医不分,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。

百工:各种手艺。

相师:拜别人为师。

族:类。

曰师曰弟子云者:说起老师、弟子的时候。

年相若:年岁相近。

位【wèi】卑【bēi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:以地【dì】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【chǐ】,以高【gāo】官为师就近乎【hū】谄媚。足,可【kě】,够得上。盛【shèng】,高大。谀,谄媚。

复:恢复。

君子:即上文的“士大夫之族”。

不齿:不屑与之同列,即看不起。或作“鄙之”。

乃:竟,竟然。

其【qí】可怪也欤【yú】:难道值得奇怪【guài】吗。其【qí】,难道,表反问。欤,语气词【cí】,表感【gǎn】叹。

圣人无常师: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常,固定的。

郯【tán】(tán)子【zǐ】:春【chūn】秋时郯国(今【jīn】山东省郯【tán】城【chéng】县境)的【de】国君,相传孔子曾向他请【qǐng】教官职。

苌(cháng)弘:东周【zhōu】敬【jìng】王【wáng】时【shí】候的大【dà】夫,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【lè】。

师襄:春秋时鲁国的乐官,名襄,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。

老【lǎo】聃(dān):即老子,姓李【lǐ】名耳,春【chūn】秋时楚国人,思想家,道家学派【pài】创【chuàng】始【shǐ】人。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【zhōu】礼。聃是老子的字。

之徒:这类。

三人行,则必有【yǒu】我师【shī】:三人同行【háng】,其中【zhōng】必定有我的老师。《论语【yǔ】·述【shù】而》原话:“子曰【yuē】:‘三【sān】人行,必【bì】有【yǒu】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【bú】善者【zhě】而改之。’”

不必:不一定。

术业有专攻: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。攻,学习、研究。

李氏子蟠(pán):李家的孩子名蟠。李蟠,韩愈的弟【dì】子【zǐ】,唐【táng】德宗贞元【yuán】十九【jiǔ】年(803年)进士【shì】。

六【liù】艺【yì】经传(zhuàn)皆通习之:六艺的经文【wén】和传文都普遍的学【xué】习【xí】了。六艺【yì】,指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【lǐ】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部【bù】儒【rú】家经典【diǎn】。《乐【lè】》已失【shī】传,此为古说。经,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【wén】。传【chuán】,古称【chēng】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。通,普遍。

不拘于时: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【de】不【bú】良风气的束缚。时,时俗,指当时士【shì】大夫中耻【chǐ】于从【cóng】师【shī】的不良【liáng】风【fēng】气【qì】。于,被。

余嘉其【qí】能行古【gǔ】道:赞许他能遵行【háng】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。嘉:赞许【xǔ】,嘉【jiā】奖。

贻:赠送,赠予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李世中,沈【shěn】阳等.普【pǔ】通高中课程标准【zhǔn】实验【yàn】教科书 语【yǔ】文 必修3.北京:人【rén】民教育出版社,2004年:9-21

2、阴法鲁.《古【gǔ】文观止译注【zhù】》.北京【jīng】:北京大学【xué】出版社,2011年:470

创作背景

  据方成珪《昌黎先生诗文年【nián】谱》考【kǎo】证,此文【wén】作于唐德【dé】宗贞元【yuán】十八年(802年),这一年韩愈35岁,任国子监四门【mén】博【bó】士,是【shì】一个“从【cóng】七品”的学官,职位不高,但他在文坛【tán】上早已有了【le】名望,他【tā】所【suǒ】倡导的“古文运【yùn】动”也已经开展。

鉴赏

  对"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"的理解韩愈以儒【rú】家道【dào】统的继承【chéng】者自【zì】居,他“收召后学【xué】”,“抗颜而【ér】为师”,目的【de】就是要恢复自孟子【zǐ】后已“失其传【chuán】”的儒【rú】家【jiā】道统。正因为如【rú】此,他把“传道【dào】”视【shì】为教师最重要【yào】也是【shì】最基本的任务。“受业”“解惑”,都与此有关:“业”即“道之文”,指以“六艺经传”为【wéi】代表【biǎo】的儒家【jiā】经典;而“解惑”也【yě】是为了【le】“明道”。由此可见【jiàn】,“师道”是【shì】贯穿全文【wén】的主线【xiàn】,“道之所【suǒ】存,师之所存【cún】也”,这个判断【duàn】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。

  对“巫医乐【lè】师百工【gōng】之【zhī】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【zhì】乃反【fǎn】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”的理解【jiě】。

  有人认为这【zhè】句话【huà】反映了韩愈轻【qīng】视劳动人民的阶【jiē】级偏【piān】见。但【dàn】有人认为【wéi】不能这样看,因为这句话所【suǒ】在的【de】第【dì】2段,都是【shì】贬斥上层“士大【dà】夫之族”,褒扬【yáng】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”和“古之【zhī】圣人”的,“君子不齿【chǐ】”句的【de】主【zhǔ】语“君子”,是指【zhǐ】韩愈贬斥【chì】的上层“士大夫之【zhī】族”,而【ér】不是【shì】韩愈自己。韩愈在文章【zhāng】里一再用“君子【zǐ】”“士大夫之族”与“巫医乐师百工【gōng】之人”“古之圣人”对比,贬前者,褒【bāo】后【hòu】者【zhě】,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【wèi】的【de】君子【zǐ】中,所以“君【jun1】子不齿【chǐ】”只是对耻于从【cóng】师的君子的讽刺,而没有【yǒu】对“巫【wū】医乐师百工之人【rén】”的轻【qīng】视。

  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

  评【píng】析【xī】:劈头提【tí】出“古之学者必有【yǒu】师”的论断,紧接【jiē】着概【gài】括指出师【shī】的作用“传【chuán】道受业解【jiě】惑”做【zuò】为【wéi】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。然后句句【jù】顶接,推论出“道【dào】之所存,师之所存”的观点【diǎn】。同时,一【yī】开头【tóu】郑【zhèng】重【chóng】提出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,就隐然含【hán】有对“今之学者”不从师的【de】批判意味,很【hěn】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【xià】了伏笔。本句翻【fān】译时【shí】要注【zhù】意“者……也【yě】……”和“所【suǒ】以”在句式中的含义【yì】和作用。

  运【yùn】用:(翻译)古代求学【xué】的人一定有老师【shī】。老【lǎo】师是用来【lái】传授道理、交授【shòu】学业、解答疑难的。

  是故【gù】弟子不必不如师【shī】,师不必【bì】贤于【yú】弟子,闻【wén】道有先后【hòu】,术业有【yǒu】专攻,如是而已。

  评析:这一句是在前文已【yǐ】用老师的职【zhí】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【yòng】孔子言行作【zuò】了事实论证之后,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【le】进一步的【de】结论。这个结论,是对【duì】“道之所存【cún】,师之所存”的深化,也【yě】是对士大夫之族耻【chǐ】学【xué】于师的进一步批判。说【shuō】明【míng】了【le】师生关【guān】系是相对的,教【jiāo】与【yǔ】学是【shì】可以相长【zhǎng】的。这一句由“是故”引出【chū】,用“如是而已【yǐ】”结尾,化繁为简,既显见解的深辟【pì】透彻,又【yòu】有一种【zhǒng】高瞻远【yuǎn】瞩的【de】气势。

  运【yùn】用:(翻译)因此,学生【shēng】不一定不如老【lǎo】师,老师不一【yī】定比学【xué】生贤能【néng】,听到的【de】道【dào】理有先有后,学【xué】问技艺各有专【zhuān】长【zhǎng】,如此罢了

韩愈简介

唐代·韩愈的简介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【tuì】之【zhī】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【yáng】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【hàn】族【zú】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【shì】称韩【hán】昌【chāng】黎。晚年任吏【lì】部侍郎,又【yòu】称韩吏部。谥【shì】号“文”,又称韩【hán】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【zhǔ】张【zhāng】学【xué】习【xí】先【xiān】秦两【liǎng】汉的【de】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【wén】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【shuāi】”,明【míng】人推他为唐宋八【bā】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【dài】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【dōu】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【jí】》里。韩愈在思【sī】想上是【shì】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【chéng】碑式人【rén】物。

...〔 的诗(357篇)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