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杜甫的诗 >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

[唐代]:杜甫
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
南村群童欺【qī】我老【lǎo】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,公然【rán】抱茅入竹【zhú】去。唇焦【jiāo】口燥呼【hū】不得【dé】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

俄顷风定【dìng】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布衾【qīn】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【è】卧踏里裂。床头屋漏无【wú】干处,雨【yǔ】脚【jiǎo】如【rú】麻未断绝。自经丧【sàng】乱【luàn】少【shǎo】睡眠,长夜【yè】沾湿何由彻?

安得广【guǎng】厦【xià】千万间【jiān】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【huān】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【hū】!何【hé】时【shí】眼前【qián】突兀见此屋,吾庐【lú】独破受冻【dòng】死亦足!(死亦足一作:死意足)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八【bā】月里秋深,狂风【fēng】怒号【hào】,狂风卷走【zǒu】了【le】我屋顶上好【hǎo】几层茅【máo】草。茅草乱飞,渡过浣花溪,散落【luò】在【zài】对岸江边。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【gāo】高的树梢上,飞得低【dī】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【wā】地里。

南村的一群【qún】儿童【tóng】欺负我年老没力气,竟忍心这样当面做“贼”抢【qiǎng】东西,毫无顾忌地抱着【zhe】茅【máo】草跑进【jìn】竹林【lín】去了【le】。我【wǒ】嘴唇【chún】干燥也喝止不【bú】住,回来后拄着拐杖,独自【zì】叹息。

一会儿风停了【le】,天【tiān】空中乌云像墨一样【yàng】黑,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。布被盖了多年,又【yòu】冷又【yòu】硬,像铁板似的。孩子睡觉【jiào】姿势不【bú】好【hǎo】,把被子蹬破了。一下雨屋顶【dǐng】漏水,屋内没有一点【diǎn】儿干燥【zào】的地方,房【fáng】顶的雨水【shuǐ】像麻线一样不停地【dì】往下【xià】漏【lòu】。自【zì】从安【ān】史【shǐ】之乱之后,我睡眠的时间很少,长夜漫【màn】漫,屋【wū】漏床湿,怎能挨到天亮【liàng】。

如何【hé】能得到千万间【jiān】宽敞高大【dà】的房子,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【de】读书【shū】人,让他们开颜欢笑,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【wéi】所动,安【ān】稳得像是山一样?唉【āi】!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,到那【nà】时即使【shǐ】我【wǒ】的茅屋【wū】被【bèi】秋风【fēng】所吹破【pò】,我自己受冻而死【sǐ】也心【xīn】甘情愿【yuàn】!

注释

秋高:秋深。怒号(háo):大声吼叫。

三重(chóng)茅:几层茅草。三,泛指多。

挂罥(juàn):挂着,挂住。罥,挂。长(cháng):高。

塘坳(ào):低洼积水的地方(即池【chí】塘)。塘,一作”堂“。坳【ào】,水【shuǐ】边低【dī】地。

忍能对面为盗贼:竟【jìng】忍心【xīn】这样【yàng】当面【miàn】做“贼”。忍能,忍心如此。对面,当面。为【wéi】,做。

入竹去:进入竹林。

呼不得:喝止不住。

俄顷(qǐng):不久,一会儿,顷刻之间。

秋天【tiān】漠漠向昏黑【hēi】(古音念hè):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,渐【jiàn】渐黑了【le】下来。

布衾(qīn):布质的被子。衾,被子。

恶卧:睡相不好。裂:使动用法,使……裂。

屋漏:根据《辞源【yuán】》释义,指房子西北角,古人【rén】在此开天窗【chuāng】,阳光便从此处照【zhào】射进来【lái】。“床头屋漏”,泛【fàn】指整个屋子。

雨脚如麻:形容雨点不间断,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。雨脚,雨点。

丧(sāng)乱:战乱,指安史之乱。

沾湿:潮湿不干。何由彻:如何才能挨到天亮。彻,彻晓。

安得:如何能得到。广厦(shà):宽敞的大屋。

大【dà】庇(bì):全部遮盖、掩护起【qǐ】来。庇,遮盖【gài】,掩护【hù】。寒【hán】士:“士”原指士人,即【jí】文化人,但此处是【shì】泛指贫寒的士人们【men】。俱【jù】:都。欢颜:喜笑颜【yán】开。

呜呼:书面感叹词,表示叹息,相当于“唉”。

突兀(wù):高耸【sǒng】的【de】样子,这里用【yòng】来形容广厦。见【jiàn】(xiàn):通“现”,出现。

庐:茅屋。亦:一作“意”。足:值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彭定求 等【děng】 .全【quán】唐诗(上) .上海 :上海古【gǔ】籍出版社 ,1986 :523 .

2、于海【hǎi】娣 等 .唐诗【shī】鉴赏大全集 .北【běi】京【jīng】 :中国华【huá】侨出版社 ,2010 :181 .

3、萧涤非【fēi】 .杜【dù】甫诗选注 .北京 :人民文学【xué】出版【bǎn】社 ,1998 :173-175 .

4、李静 等【děng】 .唐诗宋词鉴赏【shǎng】大全集 .北京 :华【huá】文出版社【shè】 ,2009 :118-119 .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

  此诗作【zuò】于【yú】公【gōng】元【yuán】761年【nián】(唐肃【sù】宗上元二年)八月。公元760年春天,杜甫【fǔ】求亲【qīn】告友【yǒu】,在成【chéng】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【wū】,总算有了一【yī】个栖身之所。不料【liào】到了公元【yuán】761年(上元二年)八月,大【dà】风破屋,大雨又接踵而至。当时【shí】安史之乱【luàn】尚未平息,诗人感慨【kǎi】万千【qiān】,写下了这篇脍炙【zhì】人【rén】口的诗篇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于海【hǎi】娣 等 .唐诗鉴赏大【dà】全集 .北【běi】京 :中国华侨出版社 ,2010 :181 .

2、李静 等 .唐诗【shī】宋词鉴【jiàn】赏大全集 .北京 :华文出版社 ,2009 :118-119 .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

 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。

  第一段中共【gòng】有五句【jù】,句【jù】句押韵,“号”、“茅”、“郊”、“梢【shāo】”、“坳”五【wǔ】个开口呼的平【píng】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。

  “八月秋高风怒【nù】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”起势迅【xùn】猛【měng】。“风怒号”三【sān】字,音响宏大,犹如【rú】秋风咆哮【xiāo】。一个“怒”字,把秋风拟人化,从而使【shǐ】下一句不仅富有动【dòng】作【zuò】性,而且【qiě】富有浓烈的感【gǎn】情【qíng】色【sè】彩——诗【shī】人好【hǎo】不容易盖了这【zhè】座茅屋,刚【gāng】刚定居【jū】下来,秋风却怒吼而来,卷【juàn】起层层茅草,使得诗人焦急万分。

  “茅【máo】飞渡江洒江郊”的“飞”字紧承上【shàng】句的“卷”字,“卷”起【qǐ】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【páng】,却随风“飞”走,“飞”过江去【qù】,然后分散地、雨点【diǎn】似【sì】地“洒”在“江郊”:“高者挂【guà】罥【juàn】长【zhǎng】林梢”,很难弄【nòng】下来;“下者飘转沉【chén】塘坳”,也很难收回来。“卷”、“飞”、“渡”、“洒”、“挂罥”、“飘转”,一个接一个【gè】的动【dòng】态不【bú】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【huà】,而且【qiě】紧紧地【dì】牵动【dòng】诗人的视线,拨动诗人【rén】的【de】心弦。

  诗【shī】人【rén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【tā】并没有【yǒu】抽【chōu】象地抒情达意,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。这几句诗所表现【xiàn】的场【chǎng】景【jǐng】是:一【yī】个衣衫单薄、破旧的干瘦【shòu】老人拄着拐杖,立在屋外,眼巴巴地【dì】望着怒【nù】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【qǐ】来,吹过【guò】江去,稀里哗啦地洒【sǎ】在江郊的各【gè】处。他对大【dà】风【fēng】破屋的【de】焦灼和怨【yuàn】愤之【zhī】情,不【bú】能【néng】不激起读者心灵上【shàng】的【de】共鸣。

 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,这是前一节的发展,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。

  前节写“洒【sǎ】江郊”的茅【máo】草无法【fǎ】收回,除此以外,还有落在【zài】平【píng】地上【shàng】可以收回的茅草,但却被“南村群童【tóng】”抱跑【pǎo】了。“欺我老【lǎo】无力”五字【zì】宜着眼,如果【guǒ】诗人不是“老无力”,而是年当壮健【jiàn】有气【qì】力,自然不会受这样的【de】欺侮。“忍【rěn】能对面为【wéi】盗贼”,意思是,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【zuò】盗【dào】贼【zéi】。但其实,这不过是表现【xiàn】了诗人因“老无力【lì】”而受欺侮【wǔ】的愤【fèn】懑心情而已【yǐ】,决不是真的给“群童”加【jiā】上“盗贼【zéi】”的罪名,要告到【dào】官府里去办罪。所以【yǐ】,“唇焦口燥呼不得”,也就无可奈何了。用【yòng】诗人杜甫的【de】《又呈吴郎》一诗【shī】中【zhōng】的话说,这正【zhèng】是“不为困穷宁【níng】有此”,诗【shī】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【qióng】,就不【bú】会对大【dà】风刮【guā】走茅【máo】草【cǎo】那么心【xīn】急如【rú】焚【fén】;“群童”如果不是因为他【tā】十分困穷,也不会冒着狂风【fēng】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。这一切,都是结尾的伏线。“安得【dé】广【guǎng】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【jù】欢【huān】颜”的博大胸襟和崇高【gāo】愿望,正是【shì】从“四海困穷【qióng】”的现实基【jī】础上【shàng】产生【shēng】出来的。

  “归来倚杖自叹息”总收【shōu】一【yī】、二两节。诗人【rén】大约是【shì】一听【tīng】到【dào】北风狂叫,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,因而就【jiù】拄杖出【chū】门,直到风吹【chuī】屋破,茅草无法收回,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【jiā】中。“倚杖”,当然又【yòu】与“老无【wú】力”照应【yīng】。“自叹息”中的“自”字,下得很沉痛【tòng】,诗【shī】人【rén】如【rú】此不幸【xìng】的遭遇只有他自己【jǐ】在叹息,未引起别人【rén】的【de】同情和帮助,则世风的淡薄,就【jiù】意在【zài】言外了,因而他“叹息”的内容,也就十分深广【guǎng】。当【dāng】他自己【jǐ】风吹屋破,无处安【ān】身【shēn】,得不到别人【rén】的同情和【hé】帮助的【de】时候,分明联想【xiǎng】到类似处【chù】境的无数穷【qióng】人【rén】。

  作者【zhě】叹息的内【nèi】容:1.自己【jǐ】的【de】苦 2.周围人的苦 3.战【zhàn】乱给人们带【dài】来的痛苦

  第三段共八句,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。

  “俄顷风定【dìng】云【yún】墨色,秋天漠漠向【xiàng】昏黑”两【liǎng】句,用饱蘸浓【nóng】墨的大笔渲【xuàn】染出暗淡愁【chóu】惨的氛【fēn】围,从而烘托【tuō】出诗人暗淡愁惨的【de】心境,而【ér】密集的雨点【diǎn】即将从漠【mò】漠的秋空洒向【xiàng】地面,已在预料之中。

  “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【è】卧踏里裂”两句【jù】,没有穷困生活体验【yàn】的作者是【shì】写不【bú】出来的。值得【dé】注意【yì】的是这不【bú】仅是【shì】写布被又【yòu】旧又破,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【xù】势。成都的八月,天气并不“冷”,正由于“床头【tóu】屋漏无干处,雨【yǔ】脚如【rú】麻【má】未断绝”,所【suǒ】以才感到冷。

  “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”两句,一纵【zòng】一收。一【yī】纵,从眼前【qián】的处境【jìng】扩展【zhǎn】到【dào】安史之【zhī】乱以来的种种痛【tòng】苦【kǔ】经历,从风【fēng】雨飘【piāo】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【pín】繁、残破不堪【kān】的国家;一收,又回到“长夜【yè】沾湿”的【de】现实。忧国忧民,加【jiā】上“长夜沾湿”,诗人自然不能入睡【shuì】。“长夜”是作者【zhě】由于【yú】自己【jǐ】屋漏因而更觉夜【yè】长【zhǎng】,还因自己和国家都【dōu】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【ér】觉得夜长【zhǎng】。“何由彻”和前面【miàn】的“未断绝”照应,表现【xiàn】了诗人既盼雨停,又盼天【tiān】亮【liàng】的迫切【qiē】心情。而【ér】这【zhè】种心情,又是屋破漏雨、布【bù】衾似铁【tiě】的艰【jiān】苦【kǔ】处境激发【fā】出来的。于是诗【shī】人由个【gè】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【tā】人的类似处境,水到【dào】渠【qú】成,自【zì】然而然地过渡【dù】到全诗的结尾。

  “安得广厦千【qiān】万【wàn】间,大庇天下【xià】寒士俱欢颜,风【fēng】雨不动【dòng】安如山”,前后【hòu】用七【qī】字句,中【zhōng】间【jiān】用九字句,句句【jù】蝉联而下,而表【biǎo】现阔大【dà】境界【jiè】和愉快情感【gǎn】的词【cí】如【rú】“广【guǎng】厦”、“千【qiān】万间”、“大【dà】庇【bì】”、“天下”、“欢颜”、“安【ān】如山”等等,又【yòu】声音洪亮,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【de】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,恰【qià】切【qiē】地表现了【le】诗人【rén】从【cóng】“床头屋【wū】漏无干处”、“长夜【yè】沾湿何由彻”的【de】痛苦生【shēng】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【fàng】的激【jī】情和火【huǒ】热的希望。这种【zhǒng】感情,咏歌不【bú】足以表达,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【zhōng】的感叹:“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【wū】见此屋【wū】,吾庐独破受冻死【sǐ】亦足!”抒发作【zuò】者忧国忧民的情感【gǎn】,表现了作者推【tuī】己及人、舍己为人【rén】的高尚风格,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,至【zhì】此【cǐ】表现得淋【lín】漓【lí】尽致。

 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【yǔ】范仲【zhòng】淹的《岳【yuè】阳楼记【jì】》中“先天下之【zhī】忧【yōu】而【ér】忧,后天下【xià】之乐而乐”抒发的情【qíng】怀基本一致。也表达了【le】作者关心【xīn】民间疾苦,忧【yōu】国忧民的思想感情。

  俄【é】国著名文【wén】学评【píng】论家别林斯【sī】基【jī】曾说:“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【hé】靠描写他【tā】自己而显得伟大【dà】,不【bú】论是描写【xiě】他本【běn】身的【de】痛苦,或者【zhě】描写他本身【shēn】的【de】幸福。任何伟大诗【shī】人之所【suǒ】以伟大【dà】,是因为他【tā】们【men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【dì】伸进了社会【huì】和历史的土壤里,因为【wéi】他【tā】是社会、时【shí】代、人【rén】类的器官和代表。”杜甫在【zài】这首【shǒu】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,但他不是孤立地、单纯【chún】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,而是【shì】通过描写他本身【shēn】的痛苦来表现“天下寒士”的痛苦,来【lái】表【biǎo】现社会的苦【kǔ】难【nán】、时代【dài】的苦【kǔ】难。他【tā】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、而失眠、而大声疾呼,在狂风【fēng】猛【měng】雨无【wú】情袭击的秋夜【yè】,诗人脑海【hǎi】里翻腾的不【bú】仅是“吾庐独破【pò】”,而且是“天下寒士”的茅【máo】屋俱破。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【àn】现实的崇高理想,千【qiān】百年【nián】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,并发【fā】生过积极的【de】作【zuò】用。

  这首诗描绘【huì】秋夜【yè】屋漏、风雨交【jiāo】加的情景,真实的记录了草【cǎo】堂生活的一个片段。末段忽生异境,以切【qiē】身的体验,推【tuī】己及人,进【jìn】一【yī】步把自己的困【kùn】苦【kǔ】丢在一边,设想【xiǎng】大庇天下寒士的万【wàn】间广厦【xià】。这种【zhǒng】非现实的【de】幻想【xiǎng】建立在诗【shī】人许【xǔ】身社稷【jì】,饥溺【nì】为怀的思想基础【chǔ】上;而博大胸怀之表现,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【huī】。全诗【shī】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【zhēng】嵘,略无经营而【ér】波【bō】澜叠出,盖以【yǐ】流【liú】自【zì】肺腑,故【gù】能扣人心弦。

杜甫简介

唐代·杜甫的简介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【zì】子美【měi】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【bù】”、“杜少陵【líng】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【xiàn】(今【jīn】河南省巩义市【shì】)人,唐【táng】代伟大的现实【shí】主【zhǔ】义诗【shī】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【wéi】了【le】跟【gēn】另外两位诗【shī】人李商【shāng】隐与杜【dù】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【bié】开来,杜甫与李白【bái】又合【hé】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【gāo】尚,他的约1400余首【shǒu】诗被保留了下【xià】来,诗艺精【jīng】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【bèi】受推崇,影响深远【yuǎn】。759-766年间曾【céng】居成都【dōu】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...〔 ► 杜甫的诗(1134篇)

猜你喜欢

寄题潘少承西樵山房

明代黎民表

新营丹室铁泉山,千树梅花不共攀。

夜夜京华成短梦,白云红叶屋三间。

宿隐微山房

元代华幼武

二月兰舟泊上宫,春云不雨玉坛空。

苔生白石斑斑绿,鱼养丹池个个红。

同郭师圣司空仲容探韵得江字

宋代冯时行

孤月流高天,分影遍千江。

我来无人境,亦复窥幽窗。

重游鼎湖山短吟八首 其二

近现代许南英

竹兜轻又快,五步当十步。彳亍阡陌间,牛与人争路。

惜秋华·庚子秋【qiū】携家避地广平,重【chóng】九日出郭游莲亭【tíng】。十八年重到【dào】,堤柳萧瑟,大有江【jiāng】潭【tán】之感。用梦窗重【chóng】九韵【yùn】

清代夏孙桐

泪菊愁萸,向尊前诉出,伤高怀抱。红上戍楼,登临怕看残照。

目中剩影关河,任付与、尘飞烟扰。萧萧。正西风信紧,还欹茸帽。

题时遁泽画卷十首 其九

王柏

精蓝夹江干,钟鼓时相应。两山遮不断,楼阁若争胜。